追溯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原点,1958年8月1日,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103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(简称“103机”)成功运转,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。这一突破并非偶然——彼时,在国际技术封锁的背景下,科研团队以“算盘+图纸”的原始攻坚模式,攻克电子管逻辑设计、高速运算电路等核心难题,为国产算力写下开篇序章。
103机采用电子管元器件构建运算核心,整机包含4200支电子管、8400个二极管,占地约40平方米。其运算速度达每秒30次(定点加法),虽与现代算力不可同日而语,却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:支持四则运算、函数运算等基础逻辑,配备磁鼓存储器(容量2KB)与纸带输入输出系统,开创了国产计算机硬件架构、指令系统设计的技术范式。
这台“笨重”的机器,撕开了国外技术垄断的缺口:其一,验证自主研制路径,证明中国科研力量可突破电子信息核心技术;其二,培育初代算力人才,为后续104机、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迭代埋下人才种子;其三,奠基产业生态,从元器件制造到系统集成,倒逼上下游技术链协同进化。
60余年过去,103机的“电子管轰鸣”已进化为“量子比特跃动”,但不变的是自主创新基因。如今,国产CPU、AI芯片、超算集群的突破,皆可视为103机精神的延续——在算力定义生产力的时代,回望这台“拓荒者”机器,更能读懂中国科技突围的底层逻辑:以硬核技术突破为起点,方能在数字浪潮中掌控制高点。